明德、博學、求是、創新長春理工大學校訓背後 有著不少故事來源:新文化報 - 新文化網
  A02版
    開欄語:校訓根植於傳統文化,是辦學精神和育人體系的凝練表達。以校訓為載體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深入發掘校訓承載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充分發揮校訓對於傳播和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從今日起,本報將刊發“傳校訓精神,講我的故事”系列報道,結合我省大中小學、職業院校的校訓精神,挖掘來自該校的師生或職工履行校訓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事跡,講述校訓背後的故事,傳遞核心價值,增強文化認知。
    在長春理工大學的師生眼中,校訓濃縮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大學精神和文化傳統,是學校的精髓和靈魂。2002年,學校由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後,在師生員工中廣泛開展徵集新校訓的活動,2004年12月,學校擁有瞭如今“明德、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
    “校訓的背後,傳誦的是老校長王大珩愛國奉獻、鞠躬盡瘁的感人故事,凝結著長春理工人對56年辦學歷史的總結和積澱。”長春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玉新說,“明德、博學、求是、創新”的八字校訓,是許許多多師生行動的指針,引領著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明德 “棄博學玻”以德為先
    “明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楊玉新說,高校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把明德放在校訓之首,就是要求把高尚的道德和品行作為做人之本、育人之基。“王大珩先生‘棄博學玻’的故事,正是證明瞭他當年親手創辦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今天的長春理工大學)以德為先的育人宗旨。”
    1938年,王大珩抱著科學救國之心,到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1942年,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當瞭解到祖國的科技發展急需光學玻璃工藝,便毅然放棄攻讀博士學位,到英國昌司公司學習和工作。隨後,他回到中國,在1952年至1960年,帶領長春光機所的科研人員研製出“八大件和一個玻璃系列”,隨後又研製出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僅比世界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晚了10個月。
  博學 指標要求精確到小數點後5位
    1958年,為了給新中國培養光學精密機械儀器專業人才,王大珩親手創建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任長春光機所所長兼長春光機學院院長,百忙之中,堅持給學生主講普通物理、理論物理等課程。
    “說他博學,故事有很多。”楊玉新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64年,王大珩先生指導本科生趙洪寬的畢業論文,為地質探礦研製一臺分析儀器。他帶著趙洪寬找到長春地質學院的院士一起研究需求與總體方案,並要求材料性能指標精確到小數點後5位,最後該畢業論文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王大珩的學生、校學術委員會主任薑會林曾經在長春理工大學的校內演講上提到王大珩的故事,“1980年以後,王大珩先生在指導研究生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十分重視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並重,要求必須有創新之處。”他說,王大珩先生在論文審閱中,不允許有任何錯誤存在,而他的論文研究涉及光學玻璃、光學設計、短波光學等多個領域,所培養的研究生中,許多人成為我國光學界的領軍人才。
    “將‘博學’作為校訓箴言之一,也是以王大珩精神勉勵學生們,不僅要懂得自己攻讀的專業,也應涉足其他領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楊玉新說。
  求是 刪除自己頭銜前的“著名”二字
    王大珩先生的“求是”態度,是他突出的性格之一。
    1982年,光學專家蔣築英去世後,薑會林負責收集整理他的事跡材料,其中寫道,“蔣築英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王大珩的研究生”。當王大珩審查的初稿返回到薑會林手中時,文字類似“著名”的字樣統統被劃掉了,他還指出:“不能隨便使用這樣的詞,是不是著名,要由社會來評價。”
    1996年,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召開視頻紅外轉換成果鑒定會,王大珩在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時,堅持在評語中不用“國際先進水平”,他認為,當前的成果,只是實驗室水平,而美國已經應用到裝備上了,從實驗室到裝備還要走很長的路。
    楊玉新說,“求是”的校訓箴言,就是在指出實事求是的真正意義,“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用於追求真理、真知,也是科學的魅力所在,更是王大珩先生留給長春理工人的寶貴財富。”
  創新 建議在大學設置光學儀器專業
    王大珩的創新精神,不僅體現在他對科研的探索之上,更體現在他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之上。
    從英國回國後,王大珩和光學家龔祖同共同建議在大學設置光學儀器專業。
    1952年,浙江大學組建了光學儀器系;1953年,北京理工大學設立光學儀器專業;隨後,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先後辦起了光學儀器專業,如今,全國已有百所高校設立了此類專業。
    王大珩先生還創辦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和哈爾濱理工大學,之後,推薦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建立“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申報博士授權單位和軍用光學博士點,建議國家增設“光學工程”一級學科……我國光學科研領域的不斷進步以及長春理工大學的逐漸發展過程中,王大珩先生一直在創新與推動。
    楊玉新說,王大珩先生的精神,激勵著長春理工大學的師生員工們大膽探索,不斷追求新知,把創新的思維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
    本報記者 趙實
  (原標題:長春理工大學校訓背後 有著不少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40mchcy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